(四川新闻网记者 余开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1年,达州市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9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增长33%,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这个“科技管家”忙碌的身影。
高效服务 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春回大地、生气勃勃。来到达州高新区,各重点企业正虎力全开、加快生产。高新区科技孵化大楼内,四川吉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总经理黄陆君正与团队成员针对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硬件优化方案进行讨论。
黄陆君不仅是四川吉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市科技局科研项目“高性能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主要研发人员。“为更好促进达州本土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装备研究,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推广,我们整合文理学院的科研团队力量和市场资源,在达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下’,成立了四川吉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黄陆君说。
企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研发方向不明确、产品化经验不足、资金紧缺,在四川吉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这些都成了公司项目研究的“绊脚石”。
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了解到情况后采取“一对一”、“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多次安排专人前往公司,针对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在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下,2020年,该公司成功申报市科技局科技研发项目“开放式货运车辆全特征检测系统”。
经过反复试验,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多款激光雷达硬件产品和集成化应用产品,同时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已经逐步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开放式货运车辆检测系统已经开始批量化销售。当前,该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依托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围绕激光三维成像技术为基础打造柔性智能制造产业。
超2.5亿! 技术合同认定再创新高
类似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的公司在达州还有不少。但除了直接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达州市生产力中心还承担着全市技术合同认定工作。
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每月针对不同技术领域、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业务内容的技术合同分析研究,促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质量、指导和服务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利用线上高频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坚持靠前服务、超前服务,企业参与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积极性明显提高。
2021年,达州市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5597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1%,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全市拥有省级技术转移机构3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2家,培养初级职业技术经纪人34名。”据达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多次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政策宣讲和培训,指导企业做好网上注册、审核、登记及备案。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最多跑一次”,简化登记办理流程。实行差异化管理,不涉税合同当场办结,涉税合同推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结。通过政策拉动、培训推动、服务带动等举措,大力推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创新不止,未来可期。如今,达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把握大势、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用创新发展新成效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新征程,为四川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作出达州贡献。(图由达州市生产力中心提供)